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25 点击次数:162
#春季图文激励计划#
越南经济在2024年以7.09%的亮眼增速重回高增长轨道,工业和服务业贡献了超过90%的经济增量,看似坐稳了"东南亚制造新星"的宝座。
然而进入2025年,这颗冉冉升起的经济体正遭遇冰火两重天的考验——一边是特朗普政府虎视眈眈的"收割镰刀",另一边则是制造业根基动摇引发的连锁反应。
这场危机背后,折射出的不仅是越南经济的结构性脆弱,更凸显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残酷现实。
从数据上看,越南2024年的成绩单确实令人振奋。
11511.9万亿越南盾(约4763亿美元)的经济总量中,工业与建筑业贡献37.64%,服务业占42.36%,尤其是加工制造业9.83%的增长,让三星、富士康等跨国巨头的越南工厂开足马力。
但光鲜数据背后暗藏隐忧:同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超56%处于亏损,累计亏损额达2174.6亿越南盾,相当于越南全年GDP的4.6%。
更触目惊心的是,2024年近20万家企业退出市场,平均每天有540家企业关门,这个数字在2025年1月飙升至单月5.8万家。
制造业根基的动摇从电力危机可见一斑。
2024年北方工业园频繁断电导致三星电子减产30%,LG化学推迟了价值25亿美元的电池项目投产。
虽然越南从中国日均进口400万千瓦时电力,但仅能满足北方工业用电需求的0.9%。
这种基础设施的短板直接反映在2025年初的工业生产指数(IIP)上:1月同比仅微增0.6%,远低于2024年同期的7.5%,汽车组装、电子元件等关键领域甚至出现负增长。
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正在加剧危机。
2025年3月,美国财政部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,此举导致越南盾对美元汇率单周暴跌2.3%,创2015年以来最大跌幅。
更致命的威胁来自关税政策——若特朗普兑现竞选承诺,对越南出口商品加征25%关税,这个对美出口占比达28%的国家将直接损失约340亿美元外汇收入,相当于2024年出口总额的13%。
已有迹象显示,耐克供应商越南Samho鞋厂正在将30%产能转移至印尼,英特尔则暂停了胡志明市10亿美元的芯片封装厂扩建计划。
产业链转移的深层危机在于越南经济的"两头在外"特征。
虽然全国42个工业园区入驻率达85%,但本土企业仅掌握19%的零部件配套能力,手机组装所需的集成电路、显示屏等核心部件90%依赖进口。
这种脆弱性在2025年2月暴露无遗:当中国长三角地区因疫情物流受阻时,北江省的三星手机工厂被迫停工待料,单日损失超2000万美元。
更严峻的是,越南技术工人占比不足28%,远低于马来西亚的45%和泰国的38%,导致富士康越南工厂的良品率比中国厂区低12个百分点。
面对危机,越南正在调整战略方向。
2025年3月,副总理阮志勇率团访问深圳,重点考察华为智能制造线和前海自贸区,双方签署了共建"数字丝绸之路"合作备忘录。
此前越南工贸部已宣布,将把从中国进口电力规模扩大至日均800万千瓦时,并邀请中企参与投资总装机容量4800兆瓦的太平LNG电站项目。
在产业协作方面,中越跨境铁路的三大标轨项目将于2026年贯通,届时广西凭祥至河内的物流时效将从48小时压缩至12小时。
这些举措背后是残酷的现实选择:虽然越南2024年对华贸易逆差达480亿美元,但中国提供了76%的纺织原料、82%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和91%的光伏组件。
更关键的是,在2025年全球芯片短缺加剧的背景下,中芯国际宣布在岘港自贸区投资12亿美元建设封测厂,这是越南首个高端半导体项目。
这种"市场换技术"的合作模式,或许能为越南制造业升级打开突破口。
当前越南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。
若继续依赖"外资驱动+低端代工"模式,可能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印尼的覆辙;但若把握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深化机遇,借助中国产业升级的溢出效应,则有望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
正如河内国民经济大学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:越南制造业每增加1%的对华技术合作,将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0.3%,这个数字在电子产品领域更是高达0.7%。
在全球化退潮的逆流中,或许只有背靠区域经济压舱石,才能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。